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时代在发展,但有时却会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常常会因过度的自信而时不时的偏离常识。
  
  俗话说,借债还钱天经地义。从史前时代开始,人类为了扩大生产就已产生了借贷。随着接待规模的扩大,中介机构就此产生,银行成为了最基本的形式,而至少在银行业务开始的初期,借方和银行之间,以及贷方和银行之间的借贷和付息关系还稳定的存在着。
  
  而回望《大而不倒》的时代背景时,却会发现我们远远的偏离了古人建立信贷定义的初衷。
  
  2001年,互联网泡沫的破裂,美国货币当局试图通过降低货币成本刺激经济持续成长。而不幸的是,在互联网之后,美国已没有新的成长型行业能够吸纳大量的投资。于是“便宜的钱”大量流入基础原材料和房地产市场。房产价格的持续飙涨,吸引了大量购房者通过房地产信贷购买房产。与此同时,银行显然也high了起来,通过次级抵押贷款,为信用状况不佳的购房者提供贷款。
  
  而这只是一个危险的开始,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为银行转移高风险债权提供了多种工具。通过出售与次级抵押贷款相关的衍生品,银行快速的将次级抵押贷款者的债权转移给了衍生品的买家——即《大而不倒》的主角们——外表风光的投资银行们。简单的说,通过出售衍生品,投资银行们成为了贷款购房者实际上的债权人,购房者将他们的还款和利息支付给了衍生品的买家。而因为衍生品特有的杠杆特性、便利的交易以及复杂的定价模式,使得其真实价值变得模糊不清。不过话说回来,在房价一路飙涨的过程中,谁在乎手上的这张衍生品契约值多少钱呢,能卖给下家赚钱就行。
  
  而这个美丽世界的基本前提——房价的飙涨不会永远持续下去。当房价开始下跌的时候,信用不佳的次级抵押贷款者纷纷选择违约,停止偿还贷款。这只是推倒了第一张多米诺骨牌,手持大量次贷衍生品的投资银行们面临的是“釜底抽薪”的境况。资金流动的停滞,加上市场的恐慌使得银行和投行的境况迅速恶化。而当他们在评估损失时却发现,次贷衍生品复杂的定价和交易对手的缺失,使得衍生品根本无法获得准确的定价。这进一步加剧了金融机构之间的不信任,银行间交易陷于停滞,而交易和资金流动的中断意味着金融机构的“断血”。
  
  而这只不过是《大而不倒》这出荒诞闹剧的前奏。J.P.摩根之后,美联储逐步建立,发挥了美国央行的职责。央行出现的初衷是通过调节货币价格起到稳定经济和金融环境的作用。一般而言,央行作为国家债务的总买家和作为国家债务总卖家的财政部,共同为公民描绘了一幅“盛世太平”的景象。而当次贷危机发生的时候,联储和财政部就面临了两难:一方面如果金融机构因为次贷问题大量倒闭将引发金融市场的连锁效应,导致市场的崩溃,这显然需要货币和财政当局出手相救;而另一方面,作为政府部门,货币和财政当局如果使用纳税人的钱去营救因为贪婪趋势而遇到麻烦的银行家们,显然难以让选民们信服。经过一系列的权衡和利益斗争,我们看到的却是一副自相矛盾的景象:贝尔斯登和雷曼宣告破产,而高层极不检点的AIG却得到了政府的救助,高层还能拿着高额薪酬,还能用纳税人的钱去度假圣地尽情享乐。
  
  通过货币超发,如今的市场似乎已从2008年的噩梦中慢慢恢复,但大量便宜的钱会在未来带来怎样的恶果现在还难以评估。信贷衍生品的作用似乎是药,适量使用可以帮助金融机构转移信贷风险,实现资金的快速流转,而过量的使用却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以至于我想起了一幅漫画,一位老科学家站在一台硕大的机器前说:我们花了50年来研发这台机器,可现在谁也想不起来它是干什么用的。简单严谨的信贷市场能够帮助资金流向需要的行业,将借款者的注意力集中在提升产业价值的层面上,正如德国在过去几十年中的表现一样。而如果衍生品市场的过度扩张,则会激励原本的信贷使用者将资金投降金融工具而不是产业发展,导致过度的投机。因此,衍生品市场的平衡时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而另一方面,我们在2008年的危机中看到的是货币和财政当局的优柔寡断和尴尬处境,救或者不救都是问题。而这在根本上显示出,政府在代替市场决策过程中的无奈。我并不是市场原教旨主义者,但我相信,市场有其自有的规则,有形之手能将这一规则扭曲到何种程度将直接关系到“有形之手”背后力量还能幸存多久。

话题:



0

推荐

金士星

金士星

8篇文章 12年前更新

现居上海,金融业,从事另类资产管理业务。怀揣一点博览天下风物的小理想,好历史、人文与美食。微博:http://weibo.com/jinshixing

文章
  • 个人分类
全部文章 8篇